一建桥梁考试重点难点 一建很难考吗

admin 百科 2024-01-25 758 0
问题描述 一建桥梁考试重点难点

推荐答案

01

桥梁的组成:桥梁由上部结构、下部结构、支座系统和附属设施四个基本部分组成。

02

桥梁相关尺寸术语名称:桥梁跨径、总跨径、计算跨径、桥梁全长、桥梁高度、桥下净空高度、建筑高度、净矢高、计算矢高、矢跨比等。

03

桥梁的分类:重点掌握按结构体系划分,有梁式桥、拱桥、刚架桥、悬索桥等4种基本体系。

熟悉各种体系桥梁的受力情况。


04

桥梁基础分类:

扩大基础、桩基础、沉井、地下连续墙

熟悉各种桥梁基础的技术要点。

05

桥梁设计作用的分类:

永久作用、可变作用、偶然作用和地震作用四类。

永久作用:主要从自身+水土。

偶然作用:三种情况,带撞击二字。

地震作用:就这一种情况。

06

常用模板、支架和拱架的设计:

掌握“计算强度用”、“验算刚度用”二种情况下的荷载组合。

“计算强度用”与“验算刚度用”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“施工过程时的力”。


07

施工预拱度:

确定施工拱度值时,掌握应考虑的各项因素。

主要三方面:上部结构(结构预拱度)、支架(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)、地基(非弹性变形)。

08

模板、支架和拱架的拆除:

拆除顺序、拆除技术要求。

记规律:遵循从变形大向变形小的位置方向拆除。

09

预应力钢筋:

重点掌握钢丝、钢绞线和热处理钢筋等的检查验收。

钢丝:抗拉强度、弯曲和伸长率的试验。

钢绞线:表面质量、直径偏差和力学性能试验。

热轧带肋钢筋:目视检查、拉伸试验。


10

砼浇筑:

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、高强度混凝土、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点。

11

预应力混凝土:

锚具、夹具和连接器进场的各项验收。

外观检查、硬度检验、静载锚固性能试验等。

12

砼试块:

注意同条件、标准养护的试块适用情境。

13

预应力


预应力:掌握先张法、后张法技术要点。

14

桥梁基础工程:

桩基础:沉入桩、钻孔灌注桩、挖孔桩

沉井:施工要点。

地下连续墙:施工流程


15

桥梁下部结构:

重点掌握三种围墙的施工:钢板桩围堰、套箱围堰、双壁钢围堰

回顾桥梁墩台施工要点。

其他回答

一建很难考吗

答案显而易见,难。

首先得搞明白:一建难点在哪??

①难在知识点多,知识体系庞大? , 4门科目涉及的识点广,比如公共课中知就包含合同管理、招标投标法、安全生产法、工程财务等内容,就算是对于建筑行业从业者也很难说自己能轻松考过四科,毕竟在工作中接触的工作都比较单一,很难各个方面都接触过,但是考试涉及的理论知识却很广。

②难在脱离实际工作。这个好理解,毕竟工作是各种各样的,但是同一个专业,用的都是同一套教材,这就可能造成教材内容跟实际工作差十万八千里

③难在虽是工程类考试,但是考试却更文科。

作为一个考过的人,我的感受是:考前觉得很难,觉得是一张很有价值的证书。 考完会觉得考试不难,拿到证书后,你会发现社会上有这个证书的人很多。 在准备易建考试之前,我认为易建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的考试。 可能我至少需要2年才能通过考试,但是当你努力通过考试的时候,你会觉得:,这次考试其实就是这样。 相信很多参加过考试的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。

1.为什么考过的人觉得建起来不难

没考过易鉴的朋友们,希望你们不要以为我说的是凡尔赛宫。 我之所以说这个考试不难,是因为它真的是一门文科考试,只要理解力正常的人努力就能通过。 从这个角度来说,考试并不难; 但是每年还是有很多人考试不及格。 这些人要么工作太忙,没有稳定的复习时间,要么有时间但没有毅力冷静下来准备考试。

在工程领域,易建是入门证书。 和很多设计、勘察证书相比,这个证书的考试真的是属于儿科的。 因为很多设计和勘察考试需要考查高等数学和专业知识,所以对很多人的学历和智商并不友好。 除少数标准外,易建的大部分做法都是通俗易懂的流程和管理知识。 你只需要花时间去记住这些知识,在你理解之后就可以通过考试。

2.拿到第一个建证后,你会发现这个市场证很泛滥

我曾经听过一个培训机构的视频。 一位美丽的老师(名叫张军,在回顾项目管理时可能认识她)说,一旦建成,它就会变得丰富而美丽。 正式劝你不要当真,这是培训机构的营销套路。 不研究军队,这些教师如何谋生?

当你开心的拿到证书,觉得自己以后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,进入人才市场,你会发现已经建立了这些证书的人很多。 在你梦寐以求的工作中,有很多人与你同样优秀甚至更好。 所以,即使拿到了第一张施工证,你还是要继续学习这个行业的其他知识,切不可掉以轻心。 这样说可能会挫伤很多人的热情,但作为一个路过的人,我希望你能听到真相。 值得安慰的是,通过易鉴考试后,你确实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实现你的人生理想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评论